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你知道吗?我们现在文史哲课本中的古人头像,大多取自这两位上海人400多年前编写的一套书。这两位上海人是王圻、王思义父子,他们编写的这套书叫《三才图会》。8月18日,在“苏州河第一村和王圻”亮吧雅集活动中,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王为松、闵行区政协主席祝学军共同为王圻故里·苏州河第一村展陈馆揭牌。
图说:王圻故里·苏州河第一村展陈馆揭牌 闵行区政协提供
王圻(1530-1615),字元翰。《明史 王圻传》记载:王圻,嘉靖四十四年(1565)进士,授清江知县,调万安知县。升为御史,与当政宰相不和,出京为福建按察佥事,又贬为邛州判官。历任进贤、曹县两县知县,开州知州,官至陕西布政参议。
后来他奏请归家奉养父母,在吴淞江边筑一室,环室种梅树万棵,命名为“梅花源”。以著书为业,虽年过七十,仍日夜著书不停,直至三更。王圻隐居的“梅花源”就在今天的闵行区华漕镇北部,吴淞江许浦渡口附近。在这里他编写了《续文献通考》《三才图会》《稗史类编》等鸿篇巨制,后被收入《续修四库全书》,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如今的王圻故里·苏州河第一村展陈馆位于华漕镇赵家村,是华漕镇最北端的村庄,北邻苏州河,与嘉定区隔河相望,西邻青浦区,地处三区交界地域。
《三才图会》,又名《三才图说》被誉为我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百科式图录类书,是王圻和他儿子王思义联手撰写的,成书于万历三十五(1607),共108卷。“三才”是指天、地、人。此书内容上自天文,下至地理,中及人物,分天文、地理、人物、时令、宫室、器用、身体、衣服、人事、仪制、珍宝、文史、鸟兽、草木等14门。每门之下分卷,条记事物,取材广泛,所记事物,先有绘图,后有论说,图文并茂,相为印证。版画逾4000幅,其中人物画像596幅,从传说中的神农、伏羲等大神,到历代帝王重臣和文人义士,再到佛道两教、边远夷人乃至《山海经》中的神怪。
图说:《三才图会》里的汉高祖头像 鲁哲 摄
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说王圻是江南人接受“西学”,“开眼看世界”的第二人,第一人是徐光启。他说《三才图会》中的“山海舆地全图”,录自利玛窦、李之藻“万国坤舆全图”,在世界观上有极大的突破。王圻、王思义非常开明地放弃“天圆地方”理学自然观,爽快地接受了“地圆说”。
本次活动由闵行区政协、上海市社联主办,华漕镇人民政府、上海书店出版社承办。
新民晚报记者 鲁哲
关键词: